wnba直播/2006世界杯赛程结果表/马刺总冠军/中国队大名单 - 艾迪亚

章丘人論壇

標(biāo)題: 古中國人的稱謂【知識帖】 [打印本頁]

作者: 紅樓阿嬌    時間: 2012-11-10 20:08
標(biāo)題: 古中國人的稱謂【知識帖】
 古中國人的稱謂,不僅用來給今天的古裝片挑BUG,更多的是古代傳統(tǒng)文化的一部分,中國人的全部世界觀和人生觀,中國的全部歷史,都裝在看似旁枝末節(jié)的稱謂中。在下面的文字里,可以讀到國史中的稱謂,也可以讀到稱謂中的國史,非常有趣,非常嚴(yán)謹(jǐn),考證精確,并且絕不是回字的四種寫法。


  前言

  忽然想到這幾年看了太多莫名其妙的破爛電視劇、破爛“重回古代文學(xué)”。這些東西一旦多了,就難免出現(xiàn)垃圾。垃圾產(chǎn)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裝B,特別是不懂B而裝B是一大因素。有些作者一會兒模仿古文對白,一會兒參詳古代制度習(xí)慣,可是他們經(jīng)常忽略最基本的:古人的稱謂。
  我們知道,古代人有名、有字、有別號、有尊稱、有蔑稱,可是蝦米朝代怎樣稱爸爸媽媽哥哥姐姐、稱君稱親稱師都是有定式的,為了現(xiàn)代人識別方便改一些,沒什么,但不能鬧笑話,留硬傷BUG,或者故意裝B還裝成13。把明清時代的稱謂放到漢唐的背景里,就等于是糊弄觀眾。例如說,前段時間好幾部大漢類的電視劇,女主角叫爹地都是嗲聲嗲氣地叫:“爹~~”——實際上,爹作為老爸的稱謂,是從魏晉時才開始的。大漢劇稱“爹”,把時間提早了幾百年,相當(dāng)于某個明朝大戲里喊出了“老豆”兩個字。
  還有一個古裝界統(tǒng)一無時段的稱呼,就是稱官員為“大人”,F(xiàn)在幾乎所有朝代的電視劇、小說,對有品的官都介么叫,例如包青天里叫包大人。這就露BUG了,下級和百姓對官員稱大人,在明朝之前是極少見的,就是明朝,也很少見。明代沈德符《萬歷野獲編》中,記了個笑談,他祖父拜謁張居正時,被張叫了聲“沈大人”,當(dāng)時賓客都以為十分新鮮,因為“呼公、呼丈者多,更不聞有大人之稱。”爺爺被人叫了聲大人,孫子就鄭重地寫進(jìn)文集,說明在當(dāng)時用得極少,甚至少過我們現(xiàn)在叫腦殘。
  再簡單點(diǎn)說,大家翻翻三國演義,就可以知道,幾無文官被叫過“大人”。所以在夢回三國一類的小說里看到“陳大人”、“曹大人”,就覺可笑,這與唐明皇叫安祿山“X0后腦殘”是一個效果。
  因此不能不說,古裝片有一個偉大之處,就是統(tǒng)一了新文化運(yùn)動都沒有統(tǒng)一的古人稱謂。實際上,大人之稱,普遍行走官場,是自雍正開始(康熙類片子、小寶類片子里稱索尼“索大人”鰲拜“鰲大人”都索超前意識。,見《清裨類鈔.稱謂類.大人》:“大人之稱,始于雍正初,然唯督撫有之。嘉、道以降,京官四品以上,外官司道以上,無不稱大人。翰林開坊,六品亦大人。”到了光緒末,因為局勢亂,需要奉承的人越來越多,所以大人就被用濫了,什么員外郎之類的都被稱為大人,這可能也是古裝片濫掉“大人”二字之源吧。。。
  當(dāng)然,象《孝莊皇后》里那樣天大的BUG,也索常見。而且,你知道為蝦米清朝皇后皇太后都是“慈”字順下來的,孝莊我們叫孝莊,慈禧我們卻叫慈禧嗎?
  說到這里,恐怕大家還不是很感興趣,那就說幾個你可能慣性思維從未想過對不對的:
  秦始皇是不是嬴?
  孔子是不是姓孔?
  再來幾個你可能會感興趣的:
  什么叫“不分伯仲”?
  什么叫“待字閨中”?
  “虎”作姓時怎么念?
  屈原為蝦米在《離騷》里自稱“朕”?莫不是他當(dāng)過皇帝?
  為什么我們叫叫漢高祖不叫他漢太祖?為蝦米叫曹操又叫魏太祖不叫魏高祖?有時又叫他魏武帝?
  為什么有的皇帝叫哀帝、獻(xiàn)帝這么不吉利的字?為什么漢獻(xiàn)帝那么慘不改個名字叫漢喜帝?
  為什么唐玄宗又叫唐明皇?什么樣的場合用前面的,什么場合用后面的?
  如果當(dāng)著乾隆說“雍正”兩個字,算不算不敬?會不會被殺頭?
  稱丈夫夫君、郎君、良人、老公、先生都是怎么來的?
  古代人是怎么罵人的?
  中國對日本與的外交活動用什么稱謂呢?對朝鮮呢?對越南呢?
  從稱謂里,我們還可以讀出史實的辨?zhèn)、民族的融合,以及東西方文明軌跡的差異。
  好了,如果你有興趣了解一下被我們?nèi)找婧雎远墓糯幕瘋鹘y(tǒng),就可以看看我接著寫的。最后還有應(yīng)用程序,就是影視劇的稱謂BUG應(yīng)該怎樣避免。這本書大致上說的就是這是這樣兩件事:
  國史中的稱謂和稱謂中的國史

作者: 紅樓阿嬌    時間: 2012-11-10 20:08
 第一章 姓氏名字


  說到稱謂,首談姓氏名字。姓氏名字,是中國人最基本的稱謂,而這四個字在古代,則表示四個不同的稱謂范圍。


  一、姓

  拆字就可看出,姓是從女從生,《白虎通義.姓名》載:“姓者,生也”,這說的古老的母系社會,現(xiàn)在我們都隨爸爸姓,姓字卻已經(jīng)不會再改成“甥”了。但是,母系文明在姓這一點(diǎn)上還是蛛絲馬跡的遺留,先秦最古的一批姓,都是帶偏旁“女”的,例如姜、姬、嬴等。說到加女旁,姓“支”的就不知他祖祖在母系社會是不是也“從女”帶偏旁,要是這樣樣,他就該燒香慶祝出在父系社會了。姓的作用,以《白虎通義》的解釋就能說清楚:“人所以有姓名何?所以崇恩愛,厚親親,別婚姻也。”即姓是表示親緣關(guān)系、區(qū)別婚姻可否的標(biāo)志。上古人口少,生活范圍狹窄,古代人又十分聰慧地發(fā)現(xiàn)了近親通婚的遺傳學(xué)弊病。而姓作為“從女從生”的血緣區(qū)分標(biāo)志,就產(chǎn)生了“同姓不婚”的規(guī)矩,用以“別婚姻”。這個規(guī)矩直到今天還有一些保留,如果我們看到兩夫婦同姓的,多少會覺得奇怪。這個“奇怪”感覺的由來,其實就是幾千年的習(xí)慣性認(rèn)識使然。在古代典籍中,《左傳.僖公二十三年》說:“男女同姓,其生不蕃”;《國語.晉語四》:“同姓不婚,惡不殖也!

  先秦三代,同姓不婚一直是作為基礎(chǔ)性禮法被嚴(yán)格遵守的,連正式婚姻之外的買妾,也不得違反。但是,規(guī)矩總是用來打破的,如左傳《昭公元年》有:“買妾不知其姓,則卜之。”這說的是變通的方法。大爺看上小妞,害怕同姓,所以可以隨便找大師算個姓。除了變通地遵守,直接打破“同姓不婚”原則的,在先秦也不少,主要是王侯的聯(lián)姻。因為當(dāng)時姓不多,有時數(shù)國同姓。而在政治婚姻面前,很多規(guī)則是不值錢的。這一點(diǎn),清代趙翼的《陔余叢考》卷三十一中載有《同姓為婚》條。不過,同姓在先秦表示的是血緣上的聯(lián)系,不僅不符合優(yōu)生優(yōu)育的遺傳規(guī)律,也是違背禮法的,即使是王侯之間同姓的聯(lián)姻,也會被當(dāng)時執(zhí)禮的人所詬病!墩撜Z.述而》就記載了這樣一件事:“陳司敗問:‘昭公知禮乎?’孔子曰:‘知禮!鬃油耍疚遵R期而進(jìn)之曰:‘吾聞君子不黨,君子亦黨乎?君取于吳,為同姓,謂之吳孟子。君而知禮,孰不知禮!’”即有一次陳國的司寇造訪孔子,問孔子魯昭公是不是知禮,孔子當(dāng)然說自己的君主知禮。陳國的司寇認(rèn)為孔子這是在偏袒昭公,因為魯昭公娶了一個吳國的女子吳姬。魯、吳兩國都是姬姓,按禮法同姓不婚,魯昭公違禮娶親,為了避人耳目,改吳姬的稱呼為吳孟子,后來吳孟子死了,不發(fā)訃告,連《春秋》也不稱吳孟子的姓,陳國的司寇就責(zé)備孔子有私心?鬃釉谑聦嵜媲,只能低頭認(rèn)錯。



本帖最后由 紅樓阿嬌 于 2012-11-10 20:12 編輯
作者: 紅樓阿嬌    時間: 2012-11-10 20:09
 二、氏 (上)

 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,“姓氏”與“姓”幾乎已經(jīng)完全是一碼事了,但是在文明之初,“姓”與“氏”卻是幾乎完全分開的,不能混用。直到今天,特別講究的文圣孔子的后代,他們的各種家族活動都是“孔氏”,而不用“孔姓”,或許還可以找到一點(diǎn)“姓”與“氏”各自獨(dú)立的歷史痕跡。
  前面說了,姓是在母系社會時區(qū)別于不同血緣的標(biāo)志,基本上也就是部落的標(biāo)志,部落發(fā)展為較大規(guī)模的聚落,人的生產(chǎn)能力在提高、遷徙的范圍在不斷擴(kuò)大,之后進(jìn)入父系社會。原來一個老媽媽的孩子有了不同的發(fā)展,大孩子到了海邊,搞起了漁業(yè);小兒子在平原搞起了養(yǎng)殖業(yè);就是在一個部落里的孩子,也有強(qiáng)力的和窩囊的,這么著,同姓之間因為生產(chǎn)力發(fā)展,財富地位開始分化,需要另行區(qū)分,因此有了氏!墩f文解字.氏》中說:“姓者,統(tǒng)于上者也;氏者,別于下者也!边@是說,“姓”用來別婚姻,而“氏”用來別貴賤。

  氏用來別貴賤,自然就會形成新的小圈子,與“同姓”有別的是,氏發(fā)展為“氏族”(后代所謂的大家、大族、望族),《白虎通義.姓名》說:“所以有氏者何?所以貴功德、賤伎力”。

  由此可見,姓與氏,原來表達(dá)的是不同的含義。先秦時期,古人一直是分開使用,嚴(yán)格區(qū)別,自秦開始,姓氏才合二為一。這也是在先秦典籍里那些人物的名字在今天看來很奇怪的原因之一。比如,“慶父不死,魯難未已”中的“慶父”,又叫“仲慶父”,他的后代卻叫“孟孫氏”;司馬遷在《史記.周本紀(jì)》中對周文王祖父、父親的記載是:“古公卒,季歷立,是為公季”,祖父是“古公”,父親卻叫“季歷”;而周文王可考證的兒子有17個:伯邑考、武王發(fā)、管叔鮮、周公旦、召公奭、蔡叔度、曹叔振鐸、郕叔武、霍叔處、康叔封、聃季載、鄖叔武、毛叔鄭、畢公高、郇叔葡、伯廖、虞仲(字音見注1)。這些例子實際上并不是父子不同姓,而是我國先秦古代人的稱謂習(xí)慣:男子稱氏不稱姓,女子稱姓不稱氏。先秦男子是有姓的,只不過不用來做稱呼罷了。
  這個習(xí)慣是與今天的中國人姓氏稱謂很不同的,甚至形成了一些習(xí)慣性的誤讀,比如說,周文王姓姬名昌,周武王姓姬名發(fā),這樣的稱呼其實是錯誤的。先秦男子不稱姓只稱氏,王侯則不稱姓稱國,周文王在當(dāng)王之前,只能叫西伯昌;而他的兒子也只能叫武王發(fā)。類似的,比如我們叫商朝的亡國之君紂王,就叫“帝辛”或“商辛”,而不會叫他的名字“子辛”(姓子名辛),如《史記》中有:“帝辛湛湎,諸侯不享,作殷本紀(jì)第三!
  那為什么我們現(xiàn)在叫他們姬昌、姬發(fā)呢?這是一個習(xí)慣性錯誤,而且是上千年的習(xí)慣。最早犯錯的是司馬遷的《史記》和劉知幾的《史通》。顧炎武在《日知錄》中,就指出“姓、氏之稱,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,(《史記》中)本紀(jì)于秦始皇則曰‘姓趙氏’,于漢高祖則曰‘姓劉氏’。”實際上,秦始皇是貴族,贏姓,趙氏,應(yīng)該稱氏;劉邦起于底層,不是貴族,并無氏可稱,又是漢初,只能稱姓。鄭樵在《氏族略序》中就說,司馬遷對先秦人物的稱呼方法,“三代(指夏商周)之時無此語也”,又說司馬遷、劉知己兩人“雖子長(司馬遷的字)、知幾二良史猶昧于此!” 顧炎武在《原姓》中說:“男子稱氏、女子稱姓。最貴者國君,國君無氏,不稱氏,稱國!鳖櫻孜溥說:“考之于《傳》(指左傳),二百五十年之間有男子稱姓者呼?”司馬遷在《史記》中對三代至秦人物,經(jīng)常寫“姓某氏”,實際上是不準(zhǔn)確的,這位大歷史學(xué)家用漢代的稱謂模式套用先秦人士,這就象前幾年棒子導(dǎo)演在樣《見龍卸甲》安排趙云報姓名報成趙子龍一樣,是不準(zhǔn)確的。在《史記.夏本紀(jì)》中,司馬遷寫到:“禹為姒姓,其后分封,用國為姓,故有夏后氏、有扈氏!比粍t,這里的用國為姓,其實是用國為氏,查閱史記之前的典籍,《左傳.隱功八年》就有:“天子建德,因生以賜姓,胙之土而命之氏!痹谛帐仙系氖韬,不能不說是司馬遷沒有考慮后代讀者對姓氏之別的疑惑,而《史記》的影響力實在太大,很多今天讀書的人就會給先秦的人名弄糊涂。就是古代人,也常常給司馬遷的“姓某氏”弄糊涂,清代學(xué)者沈彤就說:“漢人所云‘姓某氏’,皆以庶姓言也”,將先秦的“姓”和“氏”分別定義為“庶姓”和“正姓”,以釋混淆。
  有些誤讀則要淺一些,但也容易讓人糊涂,比如孔子。很多介紹文圣先師的場合都說是姓孔名丘,其實根本沒有這個說法?鬃拥目,是其氏而非姓?鬃邮撬螄F族遺后,宋是殷商遺民所建,孔子的姓應(yīng)是殷代貴族之姓,即姓“子”。而孔子的氏,原來也不是孔,而是“公孫”,到孔父嘉時(注意,不是孔子的父親孔嘉或子嘉,其人以公孫為氏,嘉為名,孔父為字),已有五代,氏用以別貴賤,所以自他之下的后代就不能再以公孫為氏(即因親盡,不再是公的子孫),而孔父嘉就以自己的字為氏,所以,有了孔子。源見:《孔子家語》卷三十九《本姓解》:“五世親盡,別為公族,故后以孔為氏焉!爆F(xiàn)在孔子的后代祭祖,都用“孔氏”,不用“孔姓”,這是因為嚴(yán)格來講他們的姓是“子”,而孔子一族自古未斷過香火,“姓氏合一”對他們來說就是淘汰原來的姓“子”,以“孔”氏為姓。在今天,他們搞祭祖活動稱孔氏,但人口普查戶口本身份證之類的則是姓名“孔某某”。姓氏合一之后,單一個“氏”字,也從姓的別支,變成了家族,用以稱家族內(nèi)同姓親屬,例如“張家兄弟”,也可以被稱為“張氏兄弟”。
  先秦還有位文化名人,屈原,大家也明白了,不是姓屈名原,而是以屈為氏,稱氏。屈原的姓是個很冷僻的字,“羋”(音mǐ)。
  而與今天人人都有平等的姓名權(quán)不一樣,古代的氏是貴族才有的,普通下層百姓沒有氏,這也就是《通志?氏族略》所說的:“貴者有氏,賤者有名無氏。”
 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將錯就錯的習(xí)慣,并一直沿用,這個要糾正已經(jīng)很難,有的也無必要。比如黃玉郎畫《天子傳奇》漫畫,說姬昌姬發(fā)那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問題?墒切枰獓(yán)謹(jǐn)?shù)膱龊蠂?yán)謹(jǐn),或者區(qū)分插科打諢和嚴(yán)肅認(rèn)真還是有據(jù)可循的。比如《辭!泛汀掇o源》,介紹先秦人物就不會直接寫姓甚名誰。比較規(guī)范的先秦人物稱呼方式,是“某某,某氏,某姓,字某!



本帖最后由 紅樓阿嬌 于 2012-11-10 20:13 編輯
作者: 紅樓阿嬌    時間: 2012-11-10 20:09
在今天的人看來很奇怪的是,許多先秦人名,看起來既不是姓名也不是氏,比如著名的賢人柳下惠。如今代表坐懷不亂的三個字“柳下惠”,并不是名字,此人為展氏,名獲,字禽,是魯孝公的兒子公子展的后裔!傲隆笔撬氖骋,“惠”則是他的謚號,所以后人稱他“柳下惠”,因為謚號是死后才有,所以他活著的時候,是不會有“柳下惠”這個稱呼的。據(jù)說他有位弟弟,就是著名的盜跖(音zhi),這個稱謂是用其身份(盜,即大盜;跖,即赤腳奴隸)作為人稱的。其人本為展氏名雄,也叫柳下跖。歷史上之所以還知道這位大盜為展氏、食邑柳下,是因為他還是王公的后代。在先秦,下賤之人是根本不需要什么士大夫階層別貴賤的禮儀,也就沒有取氏的必要,很多人物只以身份作為稱謂傳世。
 比如“庖丁解!敝械募夹g(shù)型人才庖丁,實際上只是名叫丁的一位廚子或者屠工,這個稱謂根本不是現(xiàn)代意義上的名字。有些不是貴族的人,即使專業(yè)水準(zhǔn)已經(jīng)做到了行業(yè)標(biāo)桿,也沒有正式的姓氏名字傳世,比如相馬專家伯樂,至今對于他的姓氏名字只能是傳說,“伯樂”據(jù)說也只是他的出生地。而商王朝著名的賢相傅說,由于本是傅巖筑墻之奴隸,出身低微,后來做到相也沒有氏,只以做奴隸的地方“傅”和名“說”流傳下來。這種用氏來決定稱謂進(jìn)而區(qū)分貴賤的方法,用顧武炎的說法就是:“國君無氏,不稱氏稱國…次則公子,公子無氏,不稱氏稱公子…最下者庶人,庶人無氏,不稱氏稱名…諸侯之子為公子,公子之子為公孫,公孫之子以王父字公孫的兒子如果不再尊貴就必須改氏,就象前面說到的孔子)、若謚、若邑、若官為氏。氏焉者(氏相同的)類族也,貴貴也。”其中的“國君無氏,不稱氏稱國”,實際上是先秦王侯以國為氏,例如晉文公重耳,史稱晉重,就是以國號晉為氏,稱國。雖然晉國是姬姓,但卻沒有稱晉文公為姬重的!蹲髠?定公四年》記載了春秋時期的一次諸侯會盟,對與會的各國國君稱呼為:“晉文公為踐土之盟,衛(wèi)成公不在,夷叔,其母弟也,猶先蔡。其載書云:‘王若曰,晉重、魯申、衛(wèi)武、蔡甲午、鄭捷、齊潘、宋王臣、莒期!卦谥芨筛惨曇病!逼渲,魯申就是魯僖公,姬姓名申;蔡甲午就是蔡莊公,姬姓名甲午,謚為莊侯;宋王臣并非宋國王的臣子,而是宋成公,其人名王臣,子姓。

  說到先秦的稱謂習(xí)慣,女子與男子恰恰完全相反,只稱姓不稱氏。姓之后,只跟個氏字了事,這在近代還很常見,如“張氏”、“李氏”。女子出嫁之后,前面加夫姓仍舊不稱氏,這也是常見的,如“孫留氏”、“張王氏”。文化一脈相承,這是可以溯源的。區(qū)別于后來的日本群島、朝鮮半島的文化,他們學(xué)習(xí)我們的禮儀制度,甚至把孔子或屈原叫成正牌祖先,可是在溯源這個決定性的環(huán)節(jié)上,誰先誰后這還是可以分清楚的。日本女子隨夫姓,名字多是草率的直子綠子之類的,實際上都是先發(fā)生在文化宗主國的。
 婦隨夫姓,在古中國這個男權(quán)社會,主要的功能有三:一是表明女子已婚的身份;其次冠夫姓是表明女子是誰家的媳婦,有歸屬含義在內(nèi);第三,保留原來的姓,則是說明該女子是誰家嫁過來的。明初譜學(xué)家宋濂曾為很多“貞婦烈女”作傳,收在《宋學(xué)士文集》中,標(biāo)題俱為《鄭節(jié)婦黃氏傳》、《王節(jié)婦湯氏傳》,概是如此。日本法律明確規(guī)定了妻子應(yīng)隨夫姓(《日本民法典》的條文原義是“夫妻必須同姓”,表面上看并未要求女子婚后改姓,但在男權(quán)主義的日本社會,是極少有丈夫改隨妻子姓氏的),中國乒乓球女將何智麗遠(yuǎn)嫁日本,就改隨夫姓,名字為“小山智麗”。
  先秦見于文獻(xiàn)的女子稱謂,基本上全都不是姓名。比如節(jié)烈先驅(qū)孟姜女,不是姓孟名姜女,也不是姓孟氏姜的女子。孟姜女根本不是個姓名,而是先秦女孩非常普遍的稱呼,和我們今天說的“張家大閨女”是一樣的!敖笔瞧湫,“孟”為排行老大之意,所以“孟姜女”等于姜家大閨女,這就是女子稱氏的代表。至于褒姒這樣的稱謂就更明白了。周幽王三年(公元前779年),幽王征伐褒國,褒人獻(xiàn)出美女褒姒乞降,周幽王立為妃,寵冠周王宮。褒國在今陜西省漢中西北,“褒姒”換今天的說法就是褒家鄉(xiāng)姓姒的一位大美女。
 先秦沒出嫁的女孩,基本都是出生國家加上姓就算稱呼,比如秦贏、齊姜、吳姬。出嫁以后,就在前加丈夫的氏,比如息媯(音gui)、孔姬。嫁給天子或國君稍微特殊點(diǎn),是在自己的姓前加國的號或“王”的稱號,如周王朝是姬、姜長期通婚,姜王后就稱“王姜”;作為天子和國君的丈夫死后,妻子要冠丈夫的謚號?傊,先秦的女子的稱謂有兩個基本特點(diǎn):一是沒有稱呼有姓名的;二是基本跟著丈夫的稱呼來稱呼。




本帖最后由 紅樓阿嬌 于 2012-11-10 20:15 編輯
作者: 紅樓阿嬌    時間: 2012-11-10 20:09
三、姓氏之別與姓氏合一

  前面說了,周文王可考證的兒子有17個:伯邑考、武王發(fā)、管叔鮮、周公旦、召公奭(shì)、蔡叔度、曹叔振鐸、郕叔武、霍叔處、康叔封、聃季載、鄖叔武、毛叔鄭、畢公高、郇叔葡、伯廖、虞仲。這些稱謂的不同正是因為他們“氏”的不同,其實他們的“姓”都是一樣的,周姓為“姬”。而之所以有這么多不同的氏,正好就說明了先秦“姓”與“氏”的最大區(qū)別。姓自古而今,都是父子延續(xù)不變的,而氏由于因家族而分,又要別貴賤,所以氏是可變的,可以自己取的,也不是后代世世相傳不變的。鄭樵在《通志.氏族略》中將得氏的方法歸于三十二類,有得于字、得于爵、得于官、得于居、得于事、得于職、得于謚等等。比如得于居的氏,就有西門、南宮、東郭、南郭等等,而日本的很多姓氏溯源都可以歸納于此,比如居于松樹之下則姓松下、居于田地之中則姓田中,這也是可以看出文化根源和傳播的。
 至于取氏的靈活,舉商鞅一例。他本是衛(wèi)國公室的子孫,所以先以衛(wèi)為氏,又以公孫為氏!吧獭笔撬谇氐姆獾兀蠹s是看到自己的產(chǎn)業(yè)興旺,土地權(quán)證也下來了,所以又高興地改叫“商鞅”。
 姓氏這樣大的區(qū)別,為什么現(xiàn)在卻完全不分了呢?這得歸功于秦始皇一統(tǒng)天下。在戰(zhàn)國時候,早先的經(jīng)濟(jì)基礎(chǔ),即西周的井田制,基本上宣告瓦解,貴族賴以生存的經(jīng)濟(jì)基礎(chǔ)崩潰了;人才觀念也有一定的改變,各國都有唯才是舉的措施,使地位低下但有才能的人得以施展抱負(fù),富國強(qiáng)兵。在這個大背景下,原先的很多貴族沒落了,而有一些工商、庶人、士人,卻依靠自己的才能起家發(fā)達(dá)。這樣,早先作為尊貴家族標(biāo)記的“氏”的基礎(chǔ),也就動搖了。新的貴人盡管沒有什么公子公孫的“氏”,不是公室的后代,卻一樣可以號令一方,或富甲天下。這些新的貴人不滿足于原來舊時代只有貴族有氏、民眾沒有氏的稱謂尊卑制度,不再接受象陶朱公那樣既不表名也不表姓的稱呼了,這樣,新的稱謂方式就必須滿足新的社會關(guān)系。秦始皇滅六國,使原來六國的貴族徹底失去的了特權(quán),其身份稱謂的特權(quán)也一并失去了意義。顧武炎在《原姓》中就說,“秦滅六國,子孫皆民庶,或以國為氏,或以氏為氏,姓氏之失自此始。”而他在《氏族》中說:“姓氏之稱,自太史公混而為一。”這個說法是正確的,因此還是得說,司馬遷沒有客觀全面地記載先秦姓氏的區(qū)別,這是需要后來的讀者仔細(xì)分辨的,因為姓與氏由嚴(yán)格區(qū)別到合而為一,并沒有嚴(yán)格的歷史分界線,為不不產(chǎn)生混淆,必須加以說明。司馬遷對“姓某氏”記載簡略不加說明的方法,實際上產(chǎn)生了很多誤讀,尤其在姓氏合一過程中的人物。

  比如秦始皇,司馬遷記載的“姓趙氏”就讓很多人不明白,后來就慢慢以秦的國姓“嬴”加其名“政”組成“嬴政”,其實這稱呼是錯誤的。司馬遷如果詳細(xì)解釋一下當(dāng)時姓氏的區(qū)別,也就不會有這樣的誤讀了。秦始皇出生得姓時,天下未合,姓氏也未合一,根據(jù)三代男子不稱姓的習(xí)慣,秦始皇不能稱姓,只能稱氏。而秦始皇出生在趙國邯鄲,是以趙為氏!妒酚.秦始皇本記》說:“名為政,姓趙氏”;《索隱》說:“(始皇)生于趙,故名趙政”;《淮南子.人間訓(xùn)》說:“秦王趙政,兼吞天下而亡”;《史記.酈生陸賈列傳》說:“秦任刑法不變,卒滅趙氏”?梢哉f秦始皇姓“嬴”,只不過他那個年代根本還不以姓稱男子,男子稱氏不稱姓的習(xí)慣直到漢初才徹底消失,按照那個時代的稱謂方式,最妥當(dāng)?shù)姆Q謂應(yīng)該是“秦王政”或“始皇帝政”,如果要表示不尊,不叫帝號,也只能說是“趙政”。很明白,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稱謂習(xí)慣,無論誰也不會將屈原按姓名喊成“羋原”,更不會將孔丘稱呼為“子丘”。而《尋秦記》精彩劇情之趙盤改叫嬴政,如果項少龍真的回了秦朝,是喊不出“嬴政”的。
 漢初以后,男子稱氏不稱姓的說法徹底消失了,姓氏完全合一,基本上已經(jīng)沒有什么分別了,例如《后漢書.馬援傳》:“馬援字文淵,扶風(fēng)茂陵人也。其先(即先祖)趙奢為趙將,號曰馬服君,子孫因為氏!边@里的以馬為氏,實際上已經(jīng)是以馬為姓。按照今天的語言習(xí)慣,“姓氏”省稱為“姓”,兩者表達(dá)的是一個意思,就是你姓名左起的第一個字。現(xiàn)代中國人的姓,有99%都是姓氏合一之后,由原來的氏派生出來。姓氏合一,是不同事物的融合,而非取代或覆蓋,這是尤其需要注意的。



本帖最后由 紅樓阿嬌 于 2012-11-10 20:17 編輯
作者: 紅樓阿嬌    時間: 2012-11-10 20:10
 四、姓氏之趣

  1、天下之大,無奇不有
  撰此文時,正值全國第六次人口大普查,一些聞所未聞的姓氏上了新聞,就以四川為例,有姓野名戰(zhàn)的、有姓名為蹦的(對,就是姓蹦名的)的,有姓仙的、姓莽的,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毒、藥、公、司、云、朵、難、易、日、操,這些都是姓,真不知一位易先生找難先生辦事會怎么樣。象由老姓而產(chǎn)生的“老先生”、“老小姐”這樣的稱呼,叫起來,怪別扭!袄稀边@個姓,有兩種說法。一說是由“薩克達(dá)”這個滿族姓更改漢姓而來,已經(jīng)有兩三百年的歷史,“薩克達(dá)”的滿語就有“蒼老”的意思。另一說“老姓”是廣東佛山的四大土著姓氏之一,現(xiàn)在佛山南海區(qū)西南的“世老村”,大多姓老。而“毒”這個姓則令人望而生畏,總有狠毒、毒辣、毒藥之聯(lián)系。臺灣嘉義縣太保市過溝里就有一戶毒姓人家,其祖先是清朝的翻譯官。幾代單傳后,如今,已繁衍出了男丁六人(見2007年11月13日深圳特區(qū)報)。

  基本上,大多數(shù)漢字都是姓,數(shù)字“一、二、叁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、二十、叁十、四十、五十、六十、七十、八十、九十、百、千、萬、億 ”是姓;“一”是姓,而“壹”又是另外一個姓。赤、橙、黃、綠、青、藍(lán)、紫每個字都是姓,天、地、日、月、星也都是姓;筆墨紙硯是姓,琴棋書畫是姓,東南西北、前后左右也是姓;工農(nóng)商學(xué)兵、陜甘寧青藏、隋唐宋金元、旅團(tuán)營連排、省市州府縣、桃李楊柳、梅蘭竹菊、甲乙丙丁、春夏秋冬、公婆姑舅、眼耳鼻舌、風(fēng)雷火電這些都有人用來作姓。就是“姓”、“氏”這兩個字也是姓!稘h書?食貨志》記載:“臨葘人姓偉,貲(音zī)五千萬!弊椋骸靶,姓也。偉,其名!币簿褪钦f這位董事長姓姓名偉。還有一些連《康熙字典》中都找不到的字,竟然也是姓,如冚,音kǎn,芇,音mián。在《清稗類鈔.姓氏類》中專門辟有“僻姓”一條,收集有冷僻之姓1848條,其中二字復(fù)姓505個,三字姓73個,四字姓39個,五字姓11個,六字姓3個,甚至還有一個七字姓。1996年北京教育科學(xué)出版社出版的《中華姓氏大辭典》,收有據(jù)說是中國唯一的一個九字姓,“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”。
 2、姓有多少
  而姓氏有多少這個問題,自古以來就沒人能說得清楚。傳統(tǒng)的《百家姓》一共收集了單姓408個,復(fù)姓30個,共438個,這連中國姓氏的零頭的零頭都不到。四川省遂寧市檔案館職工陳歷甫花了30年自費(fèi)到各地收集整理,最后數(shù)出中國姓氏有19989個。2006年7月1日,他收到寄自北京的“中國紀(jì)錄證書”獎牌,獎牌是由中國紀(jì)錄證書鑒證委員會和中國紀(jì)錄年鑒匯編委員會聯(lián)合頒發(fā)的。當(dāng)然,這位精神值得鼓勵的老職工應(yīng)該還沒有窮盡中國的每個角落,并且,姓氏本身就是變動中的文化。整理姓氏大全就如黃頁一樣,永遠(yuǎn)是無法窮盡的。按照公安部治安管理局的最新資料--全國戶籍人口的一項統(tǒng)計分析顯示,中國目前的中國第一大姓是王姓,有9288.1萬人,占全國人口總數(shù)的7.25%;第二大姓是“李”,有9207.4萬人,占全國人口總數(shù)的7.19%;第三位是張姓,有8750.2萬人,占全國人口總數(shù)的6.83%。



本帖最后由 紅樓阿嬌 于 2012-11-10 20:19 編輯
作者: 紅樓阿嬌    時間: 2012-11-10 20:10
3、別喊錯了:

  有些字作姓時,讀音變化之大,令人瞠目:
  虎字做姓時,念“貓”;
  種字做姓時,念“蟲”;
  炔字做姓時,念“貴”;
  繆字做姓時,念“廟”;
  兒字做姓時,念“泥”;
  繁字做姓時,念“婆”;
  秘字做姓時,念“必”;
  員字做姓時,念“運(yùn)”;
  祭字做姓時,念“寨”;
  仇字做姓時,念“求”;
  女字做姓時,念“乳”(囧);
  奢字做姓時,念“啥”;
  單字做姓時,念“善”;
  折字做姓時,念“舌”;
  句字做姓時,念“勾”;
  薄字做姓時,念“伯”。

  特別說說“虎”字做姓念“貓”這個,據(jù)《回回姓氏考》載,“唯成都虎姓,音不讀虎而讀貓(māo)音!绷硗,在云南也發(fā)現(xiàn)有虎姓也讀貓音。虎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大西北、南京、成都和洛陽等地。在四川省南部縣五靈鄉(xiāng)岐山壩村8組,共有24戶、86人,均為漢族,虎姓,自讀為貓。



本帖最后由 紅樓阿嬌 于 2012-11-10 20:20 編輯
作者: 紅樓阿嬌    時間: 2012-11-10 20:10
 4、古代的改姓

  古人云:行不改名,坐不改姓,頗有些“有所不為,有所必為”的俠義豪氣?墒菍嶋H上古代改姓的很多,有被迫的,有自愿的。大體有這幾種情況:

  賜姓:我們經(jīng)?吹焦糯实圪n姓以顯示恩寵,如鄭成功就被賜姓朱,百姓尊稱為“國姓爺”,他有時也自稱“國姓”。永歷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在簽署戰(zhàn)敗退出臺灣的合約上,鄭成功的署名就是很給力的“大明招討大將軍國姓!币蛩逦牡蹢顖砸苍货r卑北周朝廷賜鮮卑姓為“普六茹”,表示拉攏,楊堅很長一段時間的名字都是“普六茹堅”,直到他建立隋朝當(dāng)了皇帝以后才改回叫“楊堅”。唐初名將李績,本姓徐,賜姓李,武后時期的徐敬業(yè),是李績之孫,他起兵反抗武則天,被武氏剝奪了賜姓,復(fù)稱徐敬業(yè)。但是,賜姓也不一定都是好的。有些皇帝討厭人,會改個很無語的姓氏給亂臣,例如,梁元帝下令將反叛的蕭紀(jì)的后代改姓“饕餮”;又齊明帝殺魚腹侯子響后,改其姓蛸氏;梁武帝侄兒逃奔北魏,武帝大怒,賜其家姓背氏、悖氏;武則天殺王皇后、蕭良娣,改其姓為蟒氏、梟氏;玄宗時,太平公主與竇懷貞、李晉謀反,玄宗改竇為毒氏,李為厲氏。有些賜姓則有明顯的政治色彩,比如武則天就在當(dāng)皇帝的時候,“降皇帝(原來的皇帝李旦)為皇嗣,賜姓武氏。”

  帝詔改姓:少數(shù)民族入主中原,接受漢文化之后,大多都有改姓的舉動,例如北魏太和十九年,詔定姓族,游牧的拓拔鮮卑氏有了姓氏和籍貫,鮮卑姓拓拔改姓元,尉遲氏改為尉氏、獨(dú)孤氏改為劉氏等。
  避難改姓:比如三國名將張遼“本聶壹之后,以避怨變姓”(見《三國志.魏書.張遼傳》)。避難也是古代很多復(fù)姓到今天越來越少的原因,畢竟復(fù)姓比較打眼,不利于逃難。宋代《梁溪漫志》卷三《氏族》中說:“今之稱復(fù)姓者,皆從省文,司馬則曰馬,諸葛則曰葛,歐陽則曰歐,夏侯則曰侯。”
  避諱改姓:古代等級制度是很森嚴(yán)的,為尊者諱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內(nèi)容。在這個禮制觀念下,很多與主子同姓的人臣就自覺地回避;有些則是后代人為了尊后代的帝王,把先代人的名字改了。比如后人避漢明帝劉莊的諱,就將漢光武帝時期的著名學(xué)者“嚴(yán)光”改為“莊光”,而到了魏晉時期,劉家王朝已經(jīng)跨了,后漢的避諱也就不需要了,嚴(yán)光的后代有就有改回姓嚴(yán)的,也有沒有改回的。于是莊、嚴(yán)兩姓并列于世,但彼此不通婚(同姓不婚),兩姓世為本家,與別姓大不相同。
  求取榮華富貴的改姓:在古代,有時低賤之人為了上位,不惜選擇更高貴的母親的姓氏為姓,這在許多公主的后代中常見。而漢初名人夏侯嬰的后代是比較離譜的。夏侯嬰的曾孫夏侯頗娶了平陽公主,平陽公主的母親姓孫(有時平陽公主也被叫做孫公主),夏侯頗的子孫“更為孫氏”(見《漢書.夏侯嬰傳》)。可憐一代英雄夏侯嬰,子孫居然跟著外婆姓。





本帖最后由 紅樓阿嬌 于 2012-11-10 20:22 編輯
作者: 月影若溪    時間: 2012-11-10 20:20
長知識了。。。
作者: 紅樓阿嬌    時間: 2012-11-10 20:24
 5、姓氏帶來的尊卑
  前面說了,氏本來是用來別貴賤的標(biāo)志,姓氏合一之后,這種標(biāo)志似乎消滅了。其實沒有。等級社會一直都在用各種方式區(qū)別貴賤,原來的符號沒有了,就會有新的符號產(chǎn)生。姓氏雖然合一了,但是姓之中,也給分出了高下。在某一地、某一時特別有權(quán)勢的人家,家族壯大,幾世幾公,這就形成了姓氏的門第。這個觀念從后漢興起,在唐代達(dá)到頂峰。比如我們看《三國演義》,袁紹和袁術(shù)驕橫的資本之一就是“汝南袁氏,四世五公”;三國時候,曹魏政權(quán)的關(guān)鍵人物大多出自瑯琊王氏、穎川荀氏、清河崔氏等;而江東孫氏政權(quán),也是“外仗顧、陸、朱、張”(見《三國志.吳書.陸凱傳》)。這些豪門大族,世代壟斷官職,參與政治,久而久之,自視高人一等。到了唐朝,這股社會風(fēng)氣已經(jīng)形成巨大的慣性,“(唐)高宗朝育太原王、范陽盧、滎陽鄭、清河博陵二崔、隴西趙郡二李等七姓望族,恥與他姓為婚,乃禁其自婚娶!保ㄒ姟端逄萍卧挕罚┨瞥,太宗命高士廉太宗詔修《氏族志》,高氏廉依習(xí)慣將山東士族最高者崔氏列為第一等。李世民見書大怒,下令重修確定為皇族為首,外戚次之,崔氏降為第三等。太宗依靠天子之怒,才登上第一,習(xí)慣舊俗之強(qiáng)大,可見一斑。正因為高門大族的尊貴,所以后來才有利用這個給自己貼金的,就是很多大文豪也未能免俗,這甚至形成了特定的尊稱,即郡望稱。而族姓的高低,不僅行于華夏,就是邊陲蠻夷之地,也深受影響,如圣歷元年(698年),突厥可汗默啜假意為其女求婚皇子,窺探中原。武則天命淮陽王武延秀納之,默啜趁機(jī)挑戰(zhàn):“我欲以女嫁李氏,何用武氏兒”,又言:“我可汗女當(dāng)嫁天子兒,武氏小姓,門戶不敵,冒名求婚,我特為此起兵,欲取河北耳。”武則天以狄仁杰平之,事見《資治通鑒》。
  略總結(jié)一下:

  秦始皇叫趙政,不叫嬴政;孔子的姓氏子,不是孔;周文王姓姬名昌但卻不會被叫做姬昌。

  這就是先秦男子稱氏不稱姓的最明顯的代表例子。
  我們這家家戶戶門楣上都書有姓式衍派,比如說潁川衍派陳姓,太原衍派王姓,還有隴西衍派武陵衍派,南陽衍派等等,還有一些比較奇特比如完顏衍派等等。


作者: 紅樓阿嬌    時間: 2012-11-10 20:25
 6、復(fù)姓

  復(fù)姓即兩字及兩字以上組成的姓,目前仍有很多保留著。復(fù)姓的來源,有少數(shù)民族姓氏的音譯,如令狐、獨(dú)孤,有上古以官職為氏而后代用為姓的,如司馬、司徒,有以居所為姓氏的,如西門、東郭;有以國為姓的,如淳于。但是復(fù)姓比較打眼,也比較復(fù)雜,所以總的趨勢的是復(fù)姓越來越少,而單字姓越來越多。當(dāng)然,一直使用復(fù)姓的家族也是有的,如1994年《羊城晚報》就曾刊登名為《獨(dú)此一家姓軒轅》的文章,其中說臺灣的軒轅氏來大陸尋根,在蘇北某地找到了一家姓軒轅的(實際上不太準(zhǔn)確,最近一次的人口普查中,姓軒轅的還有上萬人)。我清明節(jié)到成都祝望山公墓祭掃,在我妻子的祖墳旁邊,有一塊太宰姓氏的墓碑,名諱不便直書,但此姓之少,有若路遇U2樂隊的主唱。

作者: 庸人    時間: 2012-11-12 11:04
學(xué)學(xué)無害。
作者: 粽子    時間: 2012-11-12 13:19
學(xué)習(xí)了!
作者: 口袋里有糖    時間: 2012-11-12 14:21
寡人已閱




歡迎光臨 章丘人論壇 (http://www.whsdgg.com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4